青春的印記 :
記憶裡中華商場
何以一個消失了27年的城市地景,
至今仍如此令人難以忘懷?
中華商場,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魂牽夢縈、反覆闡述、細細思量、腦洞異想的起點,
中華商場,永遠青春的所在。
談起它的過往,總是熱鬧、生氣勃勃、無限可能,
在那夢境裡,隱藏著記憶的味道。
邀請曾經生活或到訪中華商場的你/妳,加入記憶的行列!
城牆、鐵路與三線道:
百年文化層
台北城與西門城道 1884~
若從文化層的堆積來理解中華商場所在區域,130年前此地仍是艋舺與大稻埕間一片荒地,上頭留著淡水河河道變遷時大大小小窪池。1884年高3.4公尺、城寬5公尺台北城完成,過去西側城牆的位置便是中華商場。
鐵路與三線道1909~
118年前日本人來了,日人將舊城牆拆除後空間,仿造巴黎林蔭大道,闢建了40公尺整齊宏偉的三線道。道路中間設置2排綠地分隔線,頗富異國情調,這一帶不僅是年輕人浪漫約會好去處,更是百貨匯集、休閒娛樂中心,兩側也開設許多公司、機構與店家,人潮熙攘,
鐵支路旁棚戶克難街1945~
隨後這片土地經過戰爭的洗禮,迎來跨海避難的新移民,他們落腳在鐵支路兩側,搭起了因地制宜、克難成家的臨時棚屋。三線道改名為中華路,象徵著新時代的來臨,此區也因著百年來積累的商業養份與交通便利,延續著日本時代的繁華鼎盛。
繁華百貨街1961~
1961年政府拆除了馬路上漫延四溢的棚戶區,豎起八棟橫跨中正路-洛陽街-開封街-漢口街-武昌街-成都路-長沙街-貴陽街街廓商業大樓-中華商場。萬商雲集、奇貨可居、貨財恆足的百貨街,成為台北最重要的標誌地。
嶄新林蔭大道1992~
台北縱貫鐵路地下化與西區開發壓力越來越大,中華路沿路鐵路動工移入地下,隨後又為了配合都市更新,及因應捷運板南線施工,1992年台北市政府正式將中華商場拆除。嶄新的林蔭大道,昭示了台北競逐全球國際城市新起點。
各路人馬落腳處:
中華路攤棚與棚戶
壯觀的棚屋區
1954年出版的《臺北市中華路棚戶調查報告書》刊載了棚戶們的日常生活景象:棚屋間臨時水溝、露天洗衣、街頭賣曬衣竹篙與掃把的人力車、撿拾破爛、舊書畫攤、飲食攤、棉被店、裁縫店、電氣行、可討價還價的古貨店、店舖和手工業作坊櫛比連綿、街頭人力車、腳踏車修理店、修理三輪車、新式裝潢第店舖門面等珍貴照片,顯示移民者拮据又艱難的生存條件。當初市政府搭建所謂的攤棚,主要是為了提供小販陳列商品之用,以減少街路上的小販與臨時路邊商攤,沿鐵路延伸約650公尺,沒想到隨著移民潮的湧入,臨時攤棚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原有的功用就變了樣、走了調,壯觀的攤棚向南一路延伸至接近小南門一帶,長達1.2公里。
暢貨裕求 咸樂其居:
中華商場整建記
中華路重建計畫
破落都市景觀與不時所聞的交通、治安問題,讓中華路棚攤被冠上「中華路之瘤」稱號,媒體輿論皆呼籲政府妥適處理這些違章建築。尤其貫穿台北西面的中華路,亦是老蔣總統巡視必經之路,眼見路上殘破不堪的陋室店鋪,下達”應予徹底整頓”否則有害國家尊嚴之命令。一時間,台灣省政府與警備總司令、臺北市政府共同成立中華商場整建委員會動起來,決議拆除中華路鐵道旁三列臨時棚戶,現地規劃三層樓現代化商場。幾經斡旋與抗議,明以整建之名,實則由住戶預付20年租金籌措建築經費方式,安置有害觀瞻違建戶。
摩登中華百貨街
1961年4月22日落成啟用之建築群命名為「中華商場」,全長1,171公尺,可容納1,644個空間單位,嶄新的現代幾何設計之八棟樓,採用八德精神-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樓名,彰顯了施政者引用中華傳統思想,道德教化的用意。
規劃之初便以追求現代化、新穎、壯觀市容等目標,建築體規模依據基地現況分為兩種樣式,樓長較短者(如仁棟與愛棟)樓梯分設於建築兩側,樓長較長者(如信棟與義棟)則另設中央梯廳,樓梯兩旁及每層平台旁均分設男女廁所。每間單位均有小閣樓,可供住家或做儲藏室之用。兩端樓梯平台旁,設有新式控制公共垃圾室,上層商舖拉圾,均可自兩端樓梯處傾入垃圾室,清潔又便利。
一方分寸 四方生意:
台北街頭最新穎的百貨商場
抵達台北的信號 什麼新鮮貨都有的傳奇商場
對老台北人來說,昔日中華商場是一切新奇、有趣、舶來品匯集之應許之地。一千六百餘戶商家囊括食衣住行育樂產業,供應各種想的到或想不到的新鮮物。商場不僅吸引了台北人,也聚集大量由中南部鄉村移居台北或訪友的購物人潮,這裡是抵達台北的信號,火車行經商場,便可感受一股興奮與希望無窮的盼頭。不管是西裝潮服、古玩禮品、新潮電器、問事卜卦乃至於餐飲美食,應有盡有。幾年後商場樓頂掛起巨型霓虹看板,樓棟間架起了天橋,便利消費者與遊客穿梭購物,漸漸地天橋上擠滿人也擠滿了攤販、人聲鼎沸,盛況空前。
你的商場我的家:
拆除不了家的記憶
拆除倒數計時,依依不捨我的家
中華商場本是基於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沒有地權的居民,待至租用期限到期,便再度面臨拆遷的難題。而商城整體環境歷經了30年的滄桑,狹小又髒亂的空間,越發老態與殘破。再加上西門町商圈發展的壓力,拆除中華商場、紓解區域交通壓力,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終於1992年10月20日正式拆遷、走入歷史。持續11天的中華商場拆除工期中,仍可見到有部分不願拆遷的住戶或店家,以拉白色布條,或打開水龍頭任水流、打開瓦斯桶漏氣等方式,宣洩不滿。拆除當天平常人潮鼎沸的中華商場瞬間飛砂走石,在拆除大隊與設備的運作下,結束了昔日的風光。
懷舊達人張哲生紀錄了中華商場拆遷前一晚景象
自拍板定案正式拆遷日期後,許多忠實的顧客相當不捨,各式各樣自發性紀錄活動絡繹不絕,除了紀錄關鍵的歷史時刻外,更多是回味自己的青春記憶。
寧靜的家園 生活的凝視
中華商場並不僅是販賣商品的消費之地,住商混合的商場,同時也是自小生長於此的居民,賴以為生的家。對於他們來說,離開承載著無數生活記憶的地方是萬分痛苦的事。
您有中華商場的記憶嗎?
邀請您,一同成就傳奇
儘管中華商場的物質存在已經消失,但其精神仍長存於曾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心中。記憶積累為養份,餵養了創作,幻化為動人心魂的長篇連載。每當有人閱讀這些作品時,又將啟動新的記憶機制,成為新一代人的養份,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