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稱:
楊諮宜先生描述文大新聞系的蕭家慶老師如何發起活動
-
創作者:
柯雅芸
-
媒體類型:
聲音
-
簡介:
我有一個同學,他的底片都還留著,但是他人已經過世了,所以我們想要找一個時間去跟他太太談這件事情,然後來是從事攝影工作所以他照片底片應該都留得很好, 他的如果再出來應該又會再增加個三百多張照片,蕭家慶是我們的老師, 然後這三位女同學他們的東西都沒有留下來,然後這兩位是香港僑生,我們這位女同學現在在中央社,但他沒有留照片下來,然後這位同學的照片已經徵集到了。然後這裡面徵集到照片的只有他而已, 然後有一個同學後來再做大稻埕的文資工作叫周奕成, 他是我學弟, 然後這些照片是我大三時候拍的,然後這是文化大學的一個師習課, 我們掛的課校報刊實習,是一個學年課,然後我們屬於攝影組,有些人是不拍照負責寫稿的,這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周奕成照相機不是我們一般的相機,他的相機一捲底片只能拍12張照片,所以他可能也沒有拍很多, 然後當年這個課有開放外系選修,然後有一個是兒童福利系的同學,他後來在雜誌社當攝影, 他只找到當年大概一半的底片,當年拍中華商場時候,我們分成了八組,一組一棟,但是詳細的分組情況已記不得, 那我覺得這是一個機緣, 如果當年老師發一個題目叫做中華商場,所有的同學都去拍, 那可能就不會有人半夜還留在哪裡拍,因為晚上去拍照片都糊糊的,所以是他生活上的一個慣性開始的,拍的地點都有一定的慣性,中央社、公視去徵集照片 還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可能拍的是熱鬧的街景,或是某一些商家 一定會去拍這些東西,不會去拍這些庶民的生活,當年老師從國外回來,帶回的一個新的觀念, 所以才要我們去拍這一些東西。美國理工學院新聞系是當時認為最好的新聞系,所以文化大學新聞系就去跟他談了一個交換學生的提議,等於就是在去那裡唸碩士學位,早期都是用這個計劃去,我們老師也是用這一個計劃去所以帶回了當時的新的觀念以及報章雜誌的新的編排方式,當年美國的報章雜誌編排跟台灣很不一樣, 我們的編排方式比較偏向日式,一個版面上有10多條的新聞,很資訊化但是很零碎,但是美國會利用大篇幅的照片去報導一件事情,例如國家地理雜誌,因此帶給我們很多的衝擊,是我們沒有接觸過的東西,當時有一個攝影活動,叫做地球的脈動,就是所有 不同國家、不同緯度的攝影師,在同一天去拍你周遭的事情、生活環境, 然後大家集合起來, 有些地方是白天有些地方是黑夜, 我們是夏天人家是冬天, 種族膚色都不一樣,所以老師就用這個活動的觀念,然後要我們去拍中華商場,題目就是中華商場的24小時。有這樣的結果是個意外。
地點:桃園機場第一航廈
採訪對象:「中華商場的24小時1988」粉絲頁創辦人楊諮宜
採訪人:李佳穎、翁健鐘、閻惠文、柯雅芸
採訪日期:2019年3月4日 -
關鍵字:
中華商場24小時 文化大學 校刊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2019/03/04
-
原件著作權註記及使用限制: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
影音檔案:
-
原件權利人:
梭夢創意
-
原件權利人email:
楊諮宜先生描述文大新聞系的蕭家慶老師如何發起活動
36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