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諮宜先生講述當年中華商場24小時的執行方式

378 views
楊諮宜先生講述當年中華商場24小時的執行方式
  • 名稱:

    楊諮宜先生講述當年中華商場24小時的執行方式

  • 創作者:

    王雯婷

  • 媒體類型:

    聲音

  • 簡介:

    當時攝影界有一種攝影活動叫做"世界的一天",在不同的時區、不同的地方,所有的攝影師聚集起來紀錄拍攝同一個時間、不同地方環境所發生的人、事、物,當時我的老師從國外回來,他帶回這樣的一個觀念,加上當時沸沸揚揚的傳說中華商場要拆遷了,雖然當時政府並無馬上拆除的動作,但是因為新聞頻繁報導之故,吸引了老師的目光,他要我們前往做中華商場的生活記憶的一個紀錄活動,我們把"24小時"的概念帶進來,但是空間上就只侷限於中華商場,我們當時有繪製一個大地圖,把中華商場八棟都繪製出來,然後大家分配區域,以棟為單位去做紀錄,當年繪製的大地圖僅在側拍照片中有紀錄。

    所謂的報導攝影,就是要去蹲點,要獲得被攝影者、社區的信任,但是這並不容易做到,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辦到,畢竟相機是ㄧ種侵入性的創作媒材,是會引起被攝影者的警戒心,這也是目前我們在做第一線新聞攝影時會碰到的問題,大家會注意隱私權的問題,還是你在蒐集什麼情報之類的疑問,那時候的狀況是我們採取24小時的方式去紀錄,是ㄧ種"濃縮性"的方式去處理,而非長期性的紀錄模式,加上我們是一群學生拿相機,其實是大家都會重疊到部分的區域,大約10來個同學,平均一人分配到兩棟,所以在那兩棟的居民、商家會不斷的看到我們出現,出現久了之後他們就會知道我們是大學生,是來做作業的,看到幾次之後,戒心會逐漸降低,在那情況下才有機會做到一天之內進入社區,主要是作攝影創作,雖然有同學負責文字撰寫,但是並無貼身採訪,僅依照其他人拍攝的照片或他自身的觀感進行撰文。
    因為老師規定每位學生要交10捲的底片,當時因為身分的學生,其實經濟狀況並不好,平常一學期也拍不到10捲,不像現在是數位相機,隨便拍都無所謂,照片會拍得這麼仔細主要原因我們一人只分配到兩棟,規定要拍10捲,所以就會一直走,不斷的重複在那兩棟大樓中逛,加上居民對你逐漸熟悉,剛開始可能會想拍一些創作性強的題材,但是拍到最後沒得拍之後就會去拍一些比較私人或者紀錄性的題材,又得底片拍完,所以就一、二樓商家樓層走完了,就跑到三樓去拍,隨著時間的流逝,對底片的珍惜度也會逐漸降低。我負責紀錄的是和跟平兩棟,那時因為三樓沒有天橋連接,所以就比較沒有商業性的價值,以住宅為主,那就會拍到一些比較居民日常生活的題材,這是記者平常比較不會上去的地方,加上這邊屬於居民的私人領域,如果有人上來也很容易引起居民的戒心,那時那種大雜院的感覺就是那時候拍出來的,加上那我後來也沒有東西拍了真的不得不上去,還有我是個學生,就只是來做作業,居民對我會比較沒有戒心。

    採訪地點:桃園機場第一航廈星巴克
    採訪人:沈孟穎、李佳穎、翁健鐘
    受訪者:「中華商場的24小時1988」粉絲頁創辦人 楊諮宜

    時間資訊: 17:00-19:30
    採訪日期:2019年5月30日

  • 關鍵字:

    文化大學 報導攝影 中華商場24小時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2019/05/30

  • 原件著作權註記及使用限制: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 影音檔案:
  • 原件權利人:

    梭夢創意

  • 原件權利人email:

    shenmoca@gmail.com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