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有不少的退伍老兵和中下層的民眾,都靠著踏三輪車攢錢養家維生,各地方政府為了管理三輪車業,下令組織「三輪車公會」,要求在城市裡設立「停候車場」,並且「畫組」,組位畫好,各停車場的「組」又各畫分幾個「點」,在各小區域點停車,做有系統的管理。
在公車尚未普及的年代,三輪車曾經是台北市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當時光台北市就有一萬四千多輛的三輪車,其中營業排班的八千多輛、流動營業車六千多輛、少數機關和有錢人家則有自用的三輪車,與少量的流動車。
不同種的三輪車是靠顏色做辨認,噴著「自用」兩字,多半是鐵殼的,顏色是青色;而排班車是綠色,上面噴著以分局為單位,再加上組別號碼;流動車則是紫色,噴著「流動」兩字與統一編號,營業車資並不貴,車資多半由雙方議價決定,因此常在街頭看見討價還價的景象。
三輪車最早是從上海進口自用,後來台灣開始有自產三輪車,但是到了1968年,為了配合人力三輪客車全面禁止於台北市區內行駛之政策,市府進行收購營業三輪車工作,數百名三輪車工友騎著車子,先到北市五常街繳車後,再到北平路市警局交通科辦理領款手續,其中每輛車子的收購費為6000元,額外還有自行轉業補助費2000元,救濟金4000元,共計新台幣12000元,但若由政府輔導就業者,每輛車只可領6000元收購費。
中華商場因為距離台北車站不遠,成為台北公車行駛最繁榮的地區,台北公車行駛整條中華路,因而在中華商場設置南北公車站,以致原本公車站前三輪車滿街跑的情景,消失在生活中。
參考資料:張哲生文章、于愷駿
https://jasonblog.tw/2014/11/history-of-tricycles-in-taipei.html
http://www.vop.org.tw/3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