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清茶館:一盞清茶敬清苦一生

628 views

嚴勳業  撰寫

曲家的台生主席回憶父親樸勤伯伯與祖父大豆爺爺的逃難過程中,我的眼中一直浮現出蒼涼、深深夜不見光明的印象。大豆爺爺和樸勤伯伯原本在山東固州家經營雜糧生意:賣麥子、大米、高粱與麵粉等,大豆爺爺怕樸勤伯伯被抓兵,身上捆著黃金逃到青島。在逃往島的路途上,不管碰到軍隊或盜匪,便把身上的黃金都丟了出去,台生主席引述爺爺的話說:「黃金在身上你一定要死,你一定會死,黃金都給你們,甚麼都沒有了,沒了錢人家就不會殺你。」到了基隆,似乎國民黨部隊還想整軍固守海南島,樸勤伯伯還是怕被抓,父子倆就到了中華路附近,尋了一處工地了幾夜,兩人都只穿了一件舊汗衫,衣衫襤褸地等待明天。做雜糧生意的大豆爺爺父子倆只能打零工,適時武昌街一家豆漿店開幕,大豆爺爺可能熟悉食材,開始炸油條維生,有少數幾個學徒跟著。當時需要燒煤球生火,父子凌晨兩、三點就需起床,慢慢把油鍋燒熱,樸勤伯伯手中的蒲扇搧著搧著,臉給燻黑了一大塊。等待天光,油條一一送到各家豆漿店後,又繼續等待著與煤火共同升起的夜。後來請了一個山東老鄉老李幫著做,油條生意持續到中華商場建成後的幾年,才慢慢地把重心移往清茶館。

大豆爺爺一家都是平民,沒有軍籍,極有可能因為家中小有財產才逃難,對軍隊心生恐懼。台生主席說,這樣跑來台灣,國家對他們沒有一點幫助曲家台生主席的父親樸勤伯伯在中華商場建成後,跟朋友周轉了10萬元,在中華商場和棟頂了兩間店面,開啟了清茶館的生意。台生主席特別強調清茶館和剝皮寮附近本省人的茶室經營方式天差地遠,清茶館只賣茶,給榮民伯伯坐在那邊聊天、扯皮和聽戲。西門紅樓一帶有10餘家茶館,有些伯伯帶著鳥籠遛鳥,在紅樓附近的茶館常常是店門前掛著一排鳥籠,下象棋、喝茶與弄弄眼鏡。茶館大概分做兩種,一種是讓人下棋,允許顧客賭博,甚至在閣樓上就擺起麻將桌,店家抽抽頭。台生主席家的中興清茶館純粹只能聽戲,怕博弈生出事端,所以不能下棋、不能賭博,甚至帶了棋具單純玩玩都不行。當時電視少,節目也少,清茶館裡面就放起了樸勤伯伯側錄的電視台國劇讓伯伯們消磨時間。茶館的夥計能單手抓住三個滾熱的茶杯,茶杯是15公分高的玻璃杯,滾上紅色、黃色、綠色的牽牛花樣,和我小時候喝豆漿的玻璃杯挺類似的。

樸勤伯伯在經營清茶館的前幾年,凌晨2、3點仍舊在生火打油條,隨後7點就在開門做生意,很多伯伯來點了杯茶,一會就不見人影,樸勤伯伯總覺得自己做茶館生意的身分低人一等,會候著客人晚上回來結帳,也不會催促在店裡的客人,常常到午夜12點才打烊。台生主席也回憶,這樣的客人,台生主席每次往店裡跑的時候都會看到他,幾乎天天都來。在台生主席印象中,父親幾乎很少睡覺,一天睡不到2、3個小時,便起來準備燒油鍋炸油條。有次樸勤伯伯打了瞌睡,大豆爺爺一拐杖就往他身上打,怒斥他做生意還睡覺。台生主席心疼地講,父親是個很講信用的人,來臺灣結婚生子,要養三代人,總覺得他很可憐、又很拚命,不捨得吃穿,使命想把錢債還清。在與父親的互動中,他說外省人有一個觀念,我們父執輩父母給我們一個責任,無形之中我們看到他們是這樣,家是男人要養的。

在清茶館生意上軌道後,打油條的生意就不做了,曲家舉家搬到士林,不過當時台生主席已經在西門國小上課,每天就隨著爸爸搭五點的第一班公車,到店裡再去上學,放了學有時等到午夜,末班公車都沒有了,有時樸勤伯伯就背著睡著的台生主席回家,連計程車都捨不得搭。這樣的拚搏精神,讓台生主席不禁感嘆他那代人苦了一輩子幾乎沒有被國家照顧,老了有錢也無福消受。

榮民的煩悶與休閒

年少的台生主席曾經問爸爸一個月有多少收入,當時清茶館有增加了3間店鋪,總共5間鋪位,一個月進帳30餘萬新台幣。台生主席小時候心裡總有個疑惑:

這些人為什麼不在家裡看電視?他為什麼一定要跑到這邊來看電視?就是人多湊熱鬧,你知道,家裡面一個人孤孤單單,可能老人家也沒人要跟他講話,他就出來走走來看電視,所以說那時候只要放假啊,有播特別節目,生意都很好。

當時適逢國家節日:雙十節、光復節、甚至是清明,清茶館總是高朋滿座。有時桌椅都排到大街上去,自然台生主席小時候是沒有假日的,當然樸勤伯伯更沒有休息的想法,生意好起來時,總要抓住機會。中興清茶館的位置對於榮民伯伯的消費極有地利之便,正對面由北而南是國軍英雄館、國軍藝文中心、和臺北南區的軍公教福利站;在商場前方正是中華路南站的公車站,有20幾條公車路線經過,算是重要的交通轉運站。對面的國軍藝文中心常常有國劇演出,有些榮民伯伯會順道在隔壁的軍公教福利站採買價格低廉的日用品,而那些喝了兩三口茶就不見人影的伯伯常常就往西門町裡邊鑽-有時候吃點小吃、去舞廳跳跳舞、到紅包場坐下聽點當紅歌星唱歌。在台生主席的記憶裡,甚至有些來喝茶的伯伯是從桃園榮民之家而來。

老人茶館
在工商繁忙,居住環境擁擠的台北市,老人休閒場所極為缺乏,於是老人茶藝館在一些舊社區應運而生,不少上了年紀的市民,喜歡到老人茶藝館,泡一壺老人茶,看看報紙、閉路電視,或三五好友相聚在一起品茗、聊天消磨時光。圖/梅志建 文/馮金洐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