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商場拆遷安置組織(中華商場整理整建委員會與中華商場拆遷戶權益促進會)

547 views

文  嚴勳業

1986年年初中華商場所在所在延華里與龍華里里長於成立中華商場整理整建委員會。中華商場拆除後,1993年三月中華商場拆遷戶權益促進會成立。這兩個組織主要與市府居中斡旋爭取商戶最佳的安置條件。促進會的林會長主要負責透過同鄉關係,要求新任臺北市長陳水扁履行前任市長黃大洲所提出的安置條件,而在中華路地下街安置不可行後,遂轉向要求市府將商戶安置於鄭州路地下街,並且任鄭州路地下街營運籌備會會長,而包含先前的林鄰長及幾位嫻熟公務的舊中華商場商戶,也將這些過程的卷宗與公文往來以中華商場整理整建委員會的名義列冊整理。

1989年臺北市政府在規劃中華路地下街時亦提出了中華商場商戶的安置方案,包含對原居住者優先遷移至出租國宅;安置於更新事業有興趣之建築物(當時提出的是理教公所和西門市場);對於希望在地下街營業者,則安置在地下街,或發給搬遷補償費,不興建設施或建築物予以安置。[1]

然而中華商場商家居多,反而使抗爭或安置的爭議延燒近10年,後來爭取到安置地下街台生主席說,2、3樓很多不經商,多為住家,本來勸大家不要拿救濟金,但政府慣用的手法採取分化、各個擊破,企圖產生內部矛盾,領了50萬後離去。也有報導人說也說大部分的人都老了,很多人也在附近有房子,就沒有堅持商場不能拆。

直至2000年與2004年臺北地下街站前地下街自啟用後由商戶自組場地利用合作社管理,目前兩條地下街主要管理者均為中華商場商戶。這兩個組織也說明了中華商場的商戶社群和兩條地下街之間的間接關聯。

[1]郭茂林,1989,台北車站地區與中華路地下街規劃研究。台北:台北市工務局都市計畫處。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