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餡餅粥

804 views

文 嚴勳業

中華商場的小吃除了北端,忠棟到信棟(第一棟到第五棟)有許多小攤販,大部分和大陸移民相關的小吃多集中在中華商場的南端(義、和)兩棟。在這裡不只東側緊鄰國防部舊址(博愛特區的忠愛營區)、國軍英雄館與國軍藝文中心和軍公教福利南站。在鐵道東側如今長沙街與貴陽街廓內的西本願寺(406)廣場,除了50年代有警總的房舍,在1960年代為了安置大陳義胞而成立了中華新村。許多記憶中的中華商場老店事實上是中華路理教公所老店,在中華商場拆除後獨撐那些鄉愁的飲食,中華餡餅粥就是一個例子。

中華餡餅粥現址位於西寧南路的尾端,中華餡餅粥於1989年在原本理教公所面中華路側開張,最特別的料理應該是褡褳火燒。褡褳至今在台灣已經不常見了,許多人會誤會他就是加長版的鍋貼,但是褡褳是直接放入油鍋煎炸熟,不似鍋貼屬於蓋上方鍋蓋是油台悶蒸煎熟了。其他主要賣的是蔥油餅、牛肉豬肉餡餅、捲餅、小米粥以及各式牛肉麵與榨醬或麻醬拌麵,當然少不了各式小菜。有販賣北方麵點的餐廳在店面通常會有一面玻璃櫥窗,隔著玻璃展示麵點師傅展示師傅揉麵和擀餅。雖然開業時間較晚,但也是現今知名的中華路老店。掌廚的陳師傅1970年出生,拜麵點師傅學藝的過程基本上就是從做中學,當學徒的必須要耳聰目明,才能學得要領。陳師傅對於鄉愁小吃提出其獨到見解,小吃沒有什麼本省、外省。真正的外省菜系應該是找江浙、川菜、北方菜等由知名大廚掌廚的宴席菜系。對他而言,顧客之所以上門,小吃不分本省與外省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小吃外省人在家不會做了,所以由他們的記憶判斷師傅的手藝,是不是對了那個鄉愁與懷舊的「味」。如今北方餡餅粥的服務生,有些許是大陸配偶和東南亞新移民,曾經伴隨中華商場消失的記憶口味,如今也在不同的手掌間,再次傳遞。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