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中華商場不可思議

502 views

  1. 蓋在中華路上的建築

中華路的前身,台北古城牆的所在位置,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將清朝時期的台北古城牆拆除,並將當時的護城河填平,形成路寬40公尺的寬敞「三線道路」,為當時台灣最寬廣的道路,並在道路上的安全島、兩旁的行人道上種植樟樹、楓樹,形成優美的林蔭大道。

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大批的軍民居無定所,為了安置這些人口,政府委託台北市警民協會在中華路上建造一千六百六十一間臨時棚屋,總長度從北門一路延伸到小南門。

  1. 蔣中正總統親自下令建造

棚屋後來成為許多中南部人到北部發展落腳的地方,人口不斷增加,新的違章建築物不斷過大,形成破爛不堪的大型違章建築群。

民國48年10月,蔣中正巡經該處,看到雜亂的景象後,在反共抗俄總動員會報第六十三次會報中指示:「應予澈底整頓。」因此促成中華商場興建。

  1. 八大棟商場僅花9個月就完工

中華商場由陸根記營造廠得標,在民國四十九年八月十六日正式開工,到民國五十年四月十日全部完工,僅花一百四十九個工作天就完成,比原先預定一百八十個工作天,提早三十一個工作天完成。

  1. 每棟建築物長短不一

中華商場的八棟建築物以「八德」為命名,分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然而這八棟建築物的長度並不統一,原因是為了因應每個路口之間距離不一,所以每一棟商場的大小都不一樣,其中最小的是位在漢口街至武昌街之間的愛棟,舖面面積僅有1.47240平方公尺;而最大的則是武昌街至成都路之間的信棟,舖面面積3.641.60平方公尺。

  1. 中華商場全長超過一公里

中華商場全長1.171公里,從北門一路延伸到小南門,就像長條的巨龍一樣,豎立在中華路上,兩旁緊鄰火車軌道、大馬路,形成奇特的景象。

  1. 橫跨兩個行政區(城中區、龍山區)

1946年2月8日,市政府將日治時期原有的61區重新整併為十區,分為松山區,大安區,古亭區,雙園區、龍山區、城中區、建成區、延平區、大同區、中山區,在峨嵋街以後的中華商場正好在城中區、龍山區的交界處,形成東面是城中區,西面(靠鐵道那面)是龍山區,這種奇特的劃分。

  1. 樓頂廣告物比建築物高

中華商場最知名的地標就是台灣松下「國際牌」的紅色霓虹燈廣告,1956年國際牌老闆洪建全與日本松下合資成立台灣松下,為了打響「國際牌」的名聲,台灣松下在1964年在中華商場信棟南端豎立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當時霓虹燈的高度甚至比中華商場。從國際牌霓虹燈開始,「黑松汽水、精工錶、和成、硫克肝」等…許多知名的企業都在中華商場頂樓架設霓虹燈廣告物,報紙中經常形容中華商場的霓虹燈 如同「一條美麗的彩虹」,也因此帶動西門町地區的商業發展,然而大型的霓虹燈廣告物也讓中華商場的建築物負重過重,三樓住家甚至開始出現漏水問題,在 1985 年在結構安全及消費重心轉移問題下拆除。

  1. 中華商場的門牌

中華商場的門牌並不是寫中華路X號,而是有「中華商場」獨立的門牌,並以棟名劃分路段,命名為忠段、孝段、仁段….以此類推,又分東面、西面的店家,東面是單號、西面是雙號。完整的地址就變成:中華商場忠段下東區57號。

  1. 食衣住行育樂樣樣都有

中華商場內的店家應有盡有,五金行、古董、玉器、算命、唱片行、制服訂做、老人茶館、禮品店、中國各地小吃、電子零組件、甚至還有性病治療診所,堪稱奇觀,而知名的寶島鐘錶店,最早也是從中華商場起家的。

  1. 拆遷爭議導致府會對立,台北市議會休會一周

民國81年4月2日,台北市政府公布中華商場拆遷公告,引發激烈的抗議,甚至導致台北市議會與當時的台北市市長黃大洲起衝突,市議會陳健治議長裁示,依議會決議,十九日下午二時起休會抗議,創下台北市議會成立及改制三十餘年來的先例。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