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嚴勳業
目前中華商場的經商為主的商戶,在中華商場拆除後,爭取到分配臺北市站前地下街與臺北地下街(原名為鄭州路地下街)的使用權利。當時參加地下街權利分配的有1200餘戶,緊鄰臺北車站的台北地下街有800間,站前地下街有254間。還差200多戶,原本要分到西門地下街,只是西門地下街徒有其表,在規劃競圖上美輪美奐;實際上鄰近鐵道與捷運旁沒有做抽風管,電車過的呼嘯聲震耳欲聾,根本不敷使用。市政府為了能使抗爭的人接受安置,要求要分配間位的商戶自組公司,並以公司的人數多寡來決定間位抽籤安置的優先權。就中華商場的商戶對地下街則有各自的論述拆遷戶促進林會長會他說地下街的安置,跟商場的商業區位相似,有服飾區、雜貨區、輕食區等等……;原本家中經營清茶館的地下街理事主席台生大哥,認為地下街的經營方式承繼了中華商場的精神。對他們而言,從商場最輝煌到拆除後,到地下街開幕中間10年,除了繼續積極爭取不同民選市長對於安置的保證,也親眼經歷商場的拆除後西區的衰頹,與商場的經營者由第一代逐漸轉手到第二代,家業能否存續的掙扎。
相較的中華路地面上,臺北市西區的熱絡原本就奠基在城市的消費節奏上,從1999年臺北市西門徒步區落成,到2001年中華路林蔭大道的完工,西城區在空間上才重新回到一個可「行」的狀態。台生主席回憶這十年間,配合市容建設而拆掉中華商場並非不行,但需要適當的配套措施。對中華商場的商戶而言,10年之間,有人搬到別的地方重新落戶了,有些人也換了行業,在地下街的安置,他強調商戶是用毅力和團結度過這10年,特別是地下街的權利是上一代留下來的家業,他們必須守住。這種信念和上一代來到中華商場的精神類似,是仰賴和政府靈活的折衝方能存活下來,對政府管理地下街的態度仍相當懷疑,才原有商戶自組場地利用合作社模式經營,商戶互助管理才創造今日地下街的光景。
地下街的經營者多數認為臺北市現有的六條地下街(另外四條為:東區、龍山、中山、西門)只有臺北和站前地下街經營的最好,商戶門把經營精神和中華商場的過去連結:
我們現在這兩條地下街,真的也是承襲了以前中華商場,從無到有去創造他的繁榮歷史,現在地下街,六條就這兩個地下街做得最好,地下街剛成立的時候,我們慘澹經營,多慘啊……我們自己收管理費自給自足,我們自己創造、自己養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