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商場營建時間點,是國民政府積極佈局反共大陸的時代,大量的政府資源必須投入在軍事防禦,為節省經費,中華商場的營建,力求構造經濟與造價低廉.而這樣的設計目標,被認為須採取工業化生產才能達成.就此,模距化之空間與單元組合,不僅回應了新鋼筋混擬土(RC構造)技術的特性,也可滿足大量與快速生產的發展趨勢,以及簡潔之現代設計美學.相同尺寸、大小之模距化空間單元也便於分配,減少爭議.此外,揚棄堆砌費工費時、裝置繁複之材料,採用可大樣生產與快速施工之馬賽克磁磚、玻璃、水泥花磚、磨石子等材料,同樣滿足房屋工業化生產之政策目標.然而,中華商場為一具有龐大量體之八棟建築群,為使建築群不至於過於單調,採取小口馬賽克、小型面磚與油漆顏色方式,賦予建築群外觀細緻的色調變化,根據陳宇玨研究,中華商場外觀用色,大致以灰白、深藍、淺藍及橘色四種色系,達至秩序中帶些變化的巧思.
資料來源:
陳宇玨(2016)《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與台北都市發展歷程:以中華商場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P.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