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棟

752 views

撰寫者:柯雅芸

1963年艋舺與西門町空中黑白照片(原農復會拍攝)

中華商場從北門中正路口,一直延伸到小南門,總計有八棟建築物,共有1644間租戶,並以八德為命名,冠上「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寓有發揚固有道德、激勵復國之意,並在建築物加上「1」至「8」的阿拉伯數字,用來辨別。在每座商場上的紅字標題「中華商場」,是由臺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題字,而每棟的忠、孝、仁等字,則由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黃杰題字。

中華商場八棟建築物長度並不相同,是為了配合每個路段的街口做劃分,第八棟平棟的位置,則在貴陽街到桂林路之間。中華商場最大優勢就是位在台北車站附近,台北市南來北往的公車皆會匯集在台北車站周邊,根據台北市聯營的公車路線,在189條路線中,就有55條會經過中華路,每棟都有直接停靠在商場那一側的公車站牌,其中平棟有4班公車會直接停靠。

產業的部分,和棟、平棟由於位在八棟的尾端,人潮並不如前面兩棟這麼多,因此店面也發展成特定客群為主的店面,例如軍用品店、禮品店、戲服出租店。幾乎全台灣的部隊都知道,如果部隊當中缺什麼,就可以到中華商場來採購,除了槍砲、彈藥以外的東西都買的到。

和棟最知名店家就是「李慎恩鞋店」,李慎恩是屏風表演班的創辦人李國修的父親,是一位京劇製鞋師傅,當時許多知名京劇演員,例如郭小莊、王海波、李陸豪都習慣穿李

慎恩純手工做的鞋子,後來這門手藝由李國修的哥哥李玉修繼承。

民國81年,在時任台北市長黃大洲的指示下,進行中華商場拆除工程, 義、和、平棟於民國81年10月30日拆除。

參考資料:《更新-中華路的重建》、維基百科、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與台北都市發展歷程—以中華商場為例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