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中華路的重建》作者為前台北市市長黃大洲,由正中書局出版,出版日期為2001/07/17,由正中書局出版,結合黃大洲任內三大重要政策「開闢大安森林公園」、「打通中華路」、「整治基隆河」,將這系列定名為「臺北風華再現」。
根據書本總序「起源」內容介紹:「拆除中華商場,重點在於拆除本來就應該拆除的地上物,以便進行都市更新工作,故《更新—中華路的重建》盡量以類似工作日誌的方式,呈現整個拆除過程的困難和爭議性。
本書分為六大部,分別為
- 中華商場回顧
- 棚屋,商場,香榭道
- 抗爭與協調
- 拆遷計畫
- 不容差錯的拆除工作
- 感言
本書從民國38年國民政府來台開始書寫,紀錄了中華商場的從棚屋時代一直到民國81年拆除的歷史,特別是對拆除前夕的過程做詳細的書寫,是少數官方代表描寫中華商場的書籍,相較於其他描寫中華商場的大多以懷舊、感性的角度書寫中華商場,黃大洲由於是政府官員,能取得更多官方資料,因此本書紀載了許多有關中華商場的興建、拆除相關的數據資料,可作為認識中華商場的入門書籍。
但書籍內容到了尾聲,免不了成為黃大洲為自己當年強硬的決策做辯護的書籍,第六部的感言都在書寫個人做拆除中華商場的心路歷程、相關報導,不免讓人產生「是否前面書寫的內容,也是黃大洲選擇對他有利的資料、報導作為佐證?」進而質疑本書的可信度,因此建議本書僅作為參考資料,盡量還是多看不同的資料做交叉比對。
本書內容簡介:
與臺北人生活密切的中華商場,伴隨著經濟成長,三十多年的繁榮已一點一點的流逝,為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拆除中華商場,重建中華路,讓香榭大道的願景,成為臺北市邁向國際性都會的指標。
在歷經三十多年的演變和都市發展的衝擊後,重新規劃、整建中華路,是勢在必行的。為了使其重現生機,拆除中華商場成為不得不然的措施;因為它不僅可以紓解過於擁擠的交通景象,更可直接提供都市中心地區賞心悅目的綠化效果。而做這樣的決策不難,但落實執行政策則需要決心、耐心、愛心,和周延細膩的計劃,當然其間拆遷過程的艱辛、居民的抗爭,與政府的協調,則是在所難免的。但是該做的還是要做,正當的堅持和貫徹執行,在更新的過程中,總會有苦痛、有風險,但強勢而篤定的作為,以堅毅的平常心,使公共政策得以貫徹執行,帶來了豐碩的成果,今天不做,明日會更後悔,已為中華路的重建,贏得一片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