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路棚戶(或稱「頂阿厝」)大多是1949年所搭建的,此時大陸各省人口紛紛湧至臺灣,尤其是臨時首都臺北最為明顯。當時市政府搭建許多所謂的攤棚,主要是為了提供小販舖陳商品之用,以減少街路上的小販與臨時路邊商攤。
當年中華路鐵道旁的攤棚大小約四尺見方,大多是利用竹板所搭建,無牆壁。最初的臨時攤棚只有在鐵路東側兩列,沿鐵路延伸約650公尺,由警民協會負責管理。然攤棚設立數月之後,原有的功用就變了樣走了調。於是在原有的臨時攤棚上加建了牆壁作為臨時居所。將原有只佔地面積四尺的攤棚轉變成五、六尺,甚至還有搭建所謂的二樓或一樓半。
很多這類店舖在白天時是零售交易或是家庭代工的作業場所,夜晚一到,則將待售的貨物以及在製造中的原料或商品綁紮起來沿牆堆積,成為可供一家人睡覺休息的空間。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裡,長達1.2公里的中華路鐵路兩旁的「棚屋」就此出現在臺北市街頭,這個風景一直維持到至1960 年中華商場興建時全面拆除。
好難想像中華路上面以前住這麼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