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張德輝在中華師商場愛棟2樓做起餐廳生意,店名是「溫州大餛飩」,中華商場第一家溫州大餛飩,當時其實由姓錢的人家經營,當時在信棟做生意,後來錢家舉家遷到美國後,他們就成為年資最老的餛飩店。
老闆娘李蓮蕉,1973年嫁到張家,成為現任店主張耀華的太太,開啟了她四十幾年的煮麵生活。李女士表示,餛飩店的生活從八點開始,從買菜、備料,九點以後開門,煮一大鍋水,水滾後就正式開張,晚上八點後,人潮散去就陸續收攤。基本上菜單很單純,數十年來都沒什麼更動,唯一變的就是價格,因為原物料的關係,每樣單品漲幅5到10元。信棟的自助餐店,很多會坑外地人,但麵店價格透明,因此比較沒有消費爭議。
另外,關於餛飩的口味,李女士像我們說明餛飩的小常識,溫州人是吃鮮肉口味,紅油炒手來自四川,菜肉是上海寧波,鮮蝦是廣東人的口味,只是因為客人愛吃,後來很多標榜溫州大餛飩的店家,幾乎都把各方口味混在一起賣,他們也自己炒辣椒,新鮮麻油則是從李女士的老家雲林運上來的,成本非常高,但他們堅持口味一定要獨特,才能讓客人滿意。
張家總共持有四間,愛棟兩間打通做店面,後來賺到錢了,就買下信棟3樓的兩間作為住家,脫離窄小的閣樓生活。
老闆娘描述,自家店面在二樓,樓下大多是皮鞋店。當時麵店比較少,服飾店帶來非常大的人潮,年輕人經過消費,就會進來吃一碗麵,新光老闆吳火獅以前也是常客,為了健康,家人不讓他吃豬腳,老老闆就會特地走出來,買兩塊,一塊請他們吃,再點一碗餛飩,另外蜜絲佛陀老闆兒子是溫州人,來店點餐都客客氣氣,不會因為大老闆就擺架子。
1992年當時因為拆遷,整個中華商場的店家各自尋求出路,四散到各地沒有聯絡。而他們也休息8個月後,再重新找店面營業,換到現在西寧南路的現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