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學號-林鄰長

654 views

文 嚴勳業

林鄰長於1941年在長安西路出生。父親原本向叔公學製西裝,只是店開在延平北路的小巷,當時訂做西服的人也不多,生意也不好。約於小學五年級時搬到中華路棚戶,一家人就住在鐵道西邊面福星國小的矮房子中。剛上商校的林主席想起了自己的制服要繡學號,為什麼不拿出家裡的裁縫機來繡字補貼家計呢?就在矮房子門前掛起了繡學號三字招牌,他與父親母親因為熟稔機器操作,在1950年代一天就可以靠繡學號賺上15元,並且在開學季招攬生意,先請學生拿兩套夏季的上衣來繡,待取繡好的夏季上衣變可以換上冬季的上衣。不只中學生,包含大專院校的大學服和軍訓服也都在業務範圍。林主席當時還去訂做了各校校名的簽字印章,以方便打底稿加快出貨速度。

在商場蓋成之後,為了十月國慶的閱兵,中華商場許多店家也拿到了軍方臂章的訂單,但是這些訂單從四月就開始執行,同時也要分包給十幾家有在繡學號的商戶,然而接軍方訂單可不輕鬆,所以陸軍官校的臂章都要由他們完成。據林主席回憶,當時在中華商場做臂章生意的就七家,而能全臺北市能繡字就總計十多家,這樣忙著半年不眠不休地做,要趕在九月二十號前交件。倘若不能準時交件,可以延誤軍情的罪名處置。

林鄰長1970年左右就參加了中華商場管理委員會與地方巡守隊的業務。當時中華商場各間舖內是沒有私人的廁所,所以須到公共廁所如廁,盥洗則需自己在家裡燒水,公共廁所位於每棟樓梯旁,夜間廁所治安不佳的消息時有所聞,林鄰長回憶到當年夜間巡邏都會帶著小刀防身,有一回還發現吸食迷幻藥而上身裸露的女子。

另外,在中華商場生意極盛時,商場的商戶因為都以現金交易,工時又長,幾乎沒有時間去銀行辦理金融業務,當時臺北的幾間信用合作社都會派專員找商戶辦理儲蓄、匯款等業務,往往一棟的現金流就需要用麻布袋裝著。

由於熟稔公務和財務,林鄰長在中華商場產權自救會與中華商場拆遷權益促進會擔任總務工作,與市議員及工務單位就中華商場安置業務協調可能的安置方式。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