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者:柯雅芸
中華商場從北門中正路口,一直延伸到小南門,總計有八棟建築物,共有1644間租戶,並以八德為命名,冠上「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寓有發揚固有道德、激勵復國之意,並在建築物加上「1」至「8」的阿拉伯數字,用來辨別。在每座商場上的紅字標題「中華商場」,是由臺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題字,而每棟的忠、孝、仁等字,則由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黃杰題字。
中華商場最大優勢就是位在台北車站附近,台北市南來北往的公車皆會匯集在台北車站周邊,根據台北市聯營的公車路線,在189條路線中,就有55條會經過中華路,每棟都有直接停靠在商場那一側的公車站牌,其中義棟有5班公車會直接停靠,在八棟當中,是最多公車直接停靠的一棟。
中華商場八棟建築物長度並不相同,是為了配合每個路段的街口做劃分,其中義棟位在成都路至長沙街之間,加上許多小吃、餐館都開在信、義、和這三棟,也成為中華商場人潮聚集之地。
義棟一樓最知名的就是賣鍋貼、酸辣湯、冰豆漿的「點心世界」,點心世界最初只有10個單位(10個店面打通),到最後擴張成20個單位。而位在二樓的「真北平」也不惶多讓,門號從三十三號到五十九號,足足佔了八個大店面,同樣也是許多人共同的記憶,另外由老牌演員葛小寶所經營的「徐州啥鍋」也是許多外省人無法忘懷的好滋味。
另外,豎立在義棟頂樓的藍色的精工錶霓虹燈,與紅色的國際牌霓虹燈同樣為中華商場重要的指標,然而民國74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而義、和、平棟也於民國81年10月30日拆除。
參考資料:《更新-中華路的重建》、維基百科、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與台北都市發展歷程——以中華商場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