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商場建築的開口部設計與氣候調適息息相關,1960年代電扇、冷\暖氣、等電器設備尚不普及、數量也稀少,為了擁有更好的通風與採光,同時考慮中華商場的商業需求,在各別商店與居住單元之開口部設計有以下特色:一樓店舖式單元的入口,採取大面積可完全拆卸之拉門設計,爭取最大的店面範圍,讓走在走廊上的客人一眼即可望見室內商品,也讓個別不同業種之店家,可依據商品展售方式自行調整店面的視覺形象,同時也可店面具有充足的自然採光.二樓居住式單元正面拉門上方,則設有氣窗,室內的閣樓也都爭取最大面積開窗,以確保室內的空氣流通狀況.整體的建築體部分,則在中央或兩側服務設施空間處,採用水泥花格牆,此材料於戰後因製作快速又低廉,而成為大量應用之開口部材料.水泥花格牆一方面可維持空氣的流通,不致使樓梯間悶熱、不透氣,又可因著陽光射入的角度變化,而有豐富的光影效果.在趙楓的訪談裡,這是特製的水泥花格磚既可擋火煙煤,又可防止西曬,而受青睞.
關鍵詞:氣候調適、通風、採光、水泥花格磚
資料來源:
陳宇玨(2016)《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與台北都市發展歷程:以中華商場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P.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