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中央的空橋與商場空間配形式

513 views

根據《計劃城市: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一書說道:中華商場的人行陸橋為台北最早的二層街道系統,甚至比信義商圈的空間早了將近四十年.落成之初,中華商場不過是八棟各自獨立的商場,經過實際使用後,開始有市民與顧客抱怨自中華路頭忠棟至中華路尾平棟逛街時相當不便,經常需要上上下下樓梯,方能到另一棟樓,一樓店面與二樓店面的人潮有顯著落差.1962年,中華商場整建委員會研擬,將棟距之間興建天橋連結起來,但後因預算龐大而不了了之.直至1967年,由台灣省鐵路局、台北市政府出面研擬連結天橋的可能性,爾後1969年至1970年代中期,陸續興建完成.尤其是1974年完成信、義棟至中華路跨越鐵路,連接寶慶路與衡陽路之天橋完成後,西門圓環周邊的商業凝聚與串連都有顯著改變.就如陳其澎教授所言:「沒有天橋,這八棟商場各項孤島獨立存在,天橋把他們連了起來」,成為真正意義的中華商場.有了天橋上大江南北的人與物的聚集與流動,創造一個可被凝視與想像的街道風景,天橋才成為無數作家們心之所念、啟發繆思的重要場所,

北市中華商場大樓今日擧行落成典禮
由省府周主席主持揭幕
台北市新建落成的中華商場大樓之全貌於今廿二日將由周主席主持典禮

參考資料: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2015)《計劃城市: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台北:田園,p.175.

陳宇玨(2016)《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與台北都市發展歷程:以中華商場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P.27.

陳其澎講座紀錄與音檔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