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平交道

625 views

1899年(明治32)台灣總督府決定興建縱貫鐵路,由鐵道技師長谷川謹介規劃,在台北市區從原本清代的北城牆外緣(忠孝西路),新增至中華路(原西城牆外緣),因此日本人拆除西城牆,並在上面鋪設縱貫鐵路以及開拓林蔭大道。1949年,大批外省籍難民湧入台北,為了安置這群人,中央便委託台北市警民協會,沿著行經中華路的鐵道東側,搭建臨時性質的簡易竹造棚屋,之後隨著湧入該處寄居的人越來越多,毫無限制的擴建之下,形成雜亂的大型違章建築群,造成不少衛生、治安問題,還被批評為「都市之瘤」。因此促成中華商場的興建。

1961年中華商場依著鐵道興建而成,在那鐵路尚未地下化的時代,北上列車進入台北車站前,必定會經過商場西側的鐵道,聳立在鐵道旁的中華商場成為中南部旅客對台北的第一印象,象徵台北繁華、摩登的景象。鐵路聲,是每個曾經生活在中華商場裡的居民,難以抹去的生理時鐘記憶。
1987年以前,台北市內的台鐵縱貫線都是以平交道與市區道路交叉,隨著戰後台灣經濟逐漸發達,使得台北都會區的交通運量逐漸增加,平交道成為都市交通運輸的重大阻礙,西區受限於道路寬度無法全面興建路橋疏導阻塞問題,特別是西門町的中華路路段,交通堵塞問題日趨嚴重。因此,這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導致後來台北鐵路地下化的都市改革。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