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1952年間改善棚戶公衛問題

639 views

1949 至 1960 年棚戶拆除之前,台灣經濟處境處於戰後的艱困時期,從居民日常生活延伸出來的商業機能,在來自中國大陸各省多樣文化的交會下,在中華商場出現之前,棚攤區接續日治時期的商業活動,逐漸形成當時台北最大的市集,為日後商場內的各種行業匯聚打下基礎。

都市基礎服務與公共設施完全不足的情況下,開始出現環境衛生狀況不佳、缺乏民生用水用電等問題,更嚴重的是,在擁擠跟無管制的道路上,不斷發生火災與鐵路事故。對此不滿的居民積極地尋求各種溝通管道,希望能得到市政部門的注意。

例如1951 年 10 月 1 日出現在聯合報的投書文字,居民提出迫切需要改進的意見。(一)修舖路(二)供電(三) 加裝自來水管。

由於這些棚攤本身屬違章建築,無合法的管線,因此當時居民為取得資源,自己從理教公所私接用水電。私接水電的隱憂是容易引發火災。在擁擠的棚戶區中,一旦發生火災,就會釀成重大災禍。 此外,由於中華路緊鄰鐵路平交道,越軌與遭火車輾斃的居民不在少數。為了加長治安問題。1952 年 1 月,台北市政府與鐵路管理局最後決議,在中華路上裝設路燈。最後,針對衛生問題,11 月後市政府決定增設公共廁所,因應民眾使用。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