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中華路地下街規畫

601 views

文 嚴勳業

中華路地下街的規劃必須重新回溯中華路的地上地景史,特別是對於法國奧斯曼計畫式的林蔭大道想像。在20世紀初日本殖民政府市街改正計畫中,臺北城牆盡數刨除,連西門城也因為鐵路修築而拆除,再以臺北城牆舊跡上的四條三線路,唯有西三線路(現中華路)修築起了由兩條筆直綠地分隔,月下朦朧的三線路。然而中華商場的整建卻讓如同城牆般的使林蔭大道分隔兩地,再加上開築道路,中華商場和連接各棟的天橋,使得中華路成為一個空中樓台,這條被逯耀東被譽為發光的臺北城牆雖然人流穿梭其間,但附近的交通愈趨頓滯,逯耀東回憶道:[平交道]火車交會而過,往往要等上七、八分鐘,鐵路兩旁擁擠著許多人,有些耐不住性子的,趁著火車沒有來衝了過去。

中華商場頓時成為中華路上的最大路障,都市計畫者在拆與不拆之間擺盪,許多此區的規畫研究案想要把中華路上的所有建築刮除,重新打造一條屬於臺北市的香榭林蔭大道,並且在中華路地面下設置停車場以及地下街規畫者把中華路的水平面當作一面鏡子,把所有在商場的生活遁入地下。地下街在黃大洲市長任期內拍板定案,而把中華路變為林蔭大道也是黃市長多年來的願景。然而,黃大洲時期的規劃卻錯估了中華路的地下情勢,中華路地底要容納臺鐵、藍線捷運及高鐵等四條軌道,若再往下挖築停車場和地下街,光是確保空氣的抽風系統就是一大問題。於是此地下街安置在陳水扁市長上台後,由工務單位評估後便窒礙難行。唯一的一條地下街,也因為三鐵共構震動和噪音就難以從事任何商業行為。[1]

[1]見,嚴勳業,2015,戰後臺北市中華商場的外省流離經驗與地方記憶(1950-2001)。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碩士論文。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