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中華商場拆除

661 views

據黃大洲前市長,在2001年所編著的《更新—中華路的重建》一書中的描述得知,中華商場當年的興建是因為原有的棚屋實在有礙市容觀瞻。而只有31
歲的中華商場,最後面臨要強制拆除還是因為跟不上時代進步的腳步。當年市府為了改善臺北舊市區的交通,並加速老城臺北的都更,於是開始進行規劃市區舊有縱貫鐵路的地下化,以及未來的臺北捷運系統。

這條存在於臺北市街頭,當年深具反共抗俄風水之說的中華商場,最後是在黃大洲擔任市長期間內,拍板定案決定全數拆除。1992年10月20日上午10點左右,位於原忠棟的「福發電器公司」與「三光電腦」開始敲下了中華商場的第一塊磚,直到當日晚上8點,忠棟全部才拆除完畢。之後不久,其餘的「孝、仁、愛、信、義、和、平」等棟,也陸續被市府前來的大型破碎機與怪手給全數拆除。

拆遷戶的不滿與拆遷補償方式前後持續11天的中華商場拆除工期中,仍可見到有部分不願拆遷的住戶或店家,以拉白色布條,或打開水龍頭任水流、打開瓦斯桶漏氣等方式來宣洩其不滿。

臺北市政府規劃相當多的補償方式,包括「發放房屋補償費、營業損失補助費、人口搬遷補助費、優先等候國宅安置、專案國宅安置、專案住宅安置、
地下街安置」等政策。當年國宅安置以文山區萬隆里專案國宅為主,而承諾給要在中華路下興建地下商街來進行就地安置原有中華商場內的店家,最後因為地下街並未隨著鐵路地下化、捷運興建工程來闢建,所以最後只能將部分願意遷入的店舖,安置於鄭州路地下街、或是後來的西寧市場裡。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