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koya | 2019-11-28
1950年代,有不少的退伍老兵和中下層的民眾,都靠著踏三輪車攢錢養家維生,各地方政府為了管理三輪車業,下令組織「三輪車公會」,要求在城市裡設立「停候車場」,並且「畫組」,組位畫好,各停車場的「組」又各畫分幾個「點」,在各小區域點停車,做有系統的管理。 在公車尚未普及的年代,三輪車曾經是台北市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當時光台北市就有一萬四千多輛的三輪車,其中營業排班的八千多輛、流動營業車六千多輛、少數機關和有錢人家則有自用的三輪車,與少量的流動車。...
by koya | 2019-11-26
嚴勳業 撰寫...
by koya | 2019-08-28
西門町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是台灣知名的電影、歌舞廳、紅包場、戲劇的發源地,服裝出租店也因應而生,而當中華商場落成之後,也吸引服裝出租店 在中華商場內開業。 目前位在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上的樂舞戲劇舞蹈服裝,創立於民國六十年二月,最初的店面就設在台北市中華商場第六棟二樓,是由莊良與黃金桂夫婦 經營,以舞蹈、戲劇服裝租借、製造為主,並接受人偶、卡通之訂製。 初以小本經營,因國內戲劇舞蹈之昌盛,每年學校、社團之文藝活動頻繁,之後甚至擴充營業範圍,由電影至電視、由平面廣告至立體廣告,造型包羅...
by koya | 2019-08-28
西門町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是台灣最知名的電影、歌舞廳、紅包場、戲劇的發源地,早在中華商場成立之前,西門町附近就有戲服、特殊服裝、道具租 借的店家在此聚集,讓影視製作公司可以在這裡租借西方外國、古裝武打等特殊服裝。 在中華商場落成之後,鄰近的有些服裝出租店就遷移到中華商場內,當時有商業取向的店家,大多都集中在前棟,而在離西門鬧區比較遠的店家,,大 多販售特殊商品為主,例如獎牌、戲服等等,這種店家不需要人潮,有需求的人自會去店裡消費。還有像是居家型的自營店舖,例如繡學號。...
by koya | 2019-08-21
德昌富鴻數位影音於1957年創店,進駐中華商場忠棟後,擁有兩個店面(54、56號),由於商品種類日益增加與複雜,不得不在昆明街買一個倉庫存放貨品,在中華商場興盛時期,「電子零件」儼然成為忠棟的代名詞,整個商場凝聚了近128家零件產業的店面。 以前營業生態也與現在非常不同,根據德昌電子副董湯陳雲霞的回憶,因為生意太好,甚至可以開支票,發票外加,工廠與店家幾乎都只有月休兩天,營業到晚上12點才熄燈,大家都捨不得休息。同一棟的寶島鐘錶與音響店,也會來電購買修理用的零件。...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