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koya | 2019-08-20
「我小的時候都去中華商場」由台灣獨立樂團旺福吉他手兼主唱姚小民作詞作曲,以中華商場的兒時回憶為創作題材,讓聽眾一窺當時中華商場的日常生活。「有記憶的時候 我就已經在這生活 我家住在三樓 沒挑高卻有樓中樓」,中華商場三層樓,每間只有兩坪的大小,最初一樓規劃為店面,二、三樓則以住宅為主,但二樓後來幾乎都成為店面,只剩三樓為住家。其中,每間店面建築格局皆為樓中樓,有些家庭白天會在下面做生意,晚上則全家人擠在樓中樓睡覺。另外,歌詞中也提到每天放學回家之後,在天橋擺地攤、躲警察的難忘經驗。...
by koya | 2019-08-20
中華商場是1960-1980年代的台北人共同的回憶,由於地處重要商業中心,再加上這裡可以買到來自各地的南北雜貨、時下最流行的唱片,深深烙印在老台北人心中。 知名平面攝影師吳毅平,曾獲TIVAC 365傳統攝影獎、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等國內外攝影獎項。攝影作品獲國立臺灣美術館購藏,他出生在臺北天母,從出生到大學,甚至當兵、工作都沒離開過臺北,在他出版的《臺北人》攝影作品集中,也曾提過中華商場,在〈西門町〉這個篇章當中,內文提到他對中華商場與西門町的回憶。...
by koya | 2019-08-20
1960-1980年中華商場為臺北人的集體記憶,因此更成文人筆下的場景,其中白先勇所撰寫的《臺北人》就有提到中華商場所發生的事情,白先勇是知名將領白崇禧的第八個兒子,1937年出生於廣西桂林,1952年隨著父親移居台灣,在1958年大學部三年級時,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兩年後,他與臺灣大學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李歐梵、劉紹銘等共同創辦《現代文學》雜誌,並在此發表了多篇文章。...
by koya | 2019-08-20
中華民國五十年四月一日,新建中華商場竣工地,沿鐵路之東側,北起北門口、南止小南門,分為八區,為居高三層、為室總一千六百四十四間、為住商總一千六百九十戶,工程所費計新臺幣四千七百三十三萬五千八百四十五元,歷工作天一百八十日。經始自四十九年八月十六日,於是通衢夾道、鱗比修潔、暢貨裕求、咸樂其居、熙攘往來、不見紛雜矣。先是大陸赤禍,作來臺者眾,臺北市政府委由警民協會,於北門至小南門間,路名中華,適當鐵路所穿,就兩側之餘地,成臨時房屋以庇流人,以安生計十載,而還養息滋庶,旁出增構,有損觀瞻。樞府撫群勤治,乃令行政院飭臺灣省政府、臺灣警備總司令...
by koya | 2019-08-20
1954年2月16日至21日期間,由3位建築師、1位工業專家、1位社會學家,帶領著28位調查人員(2位中學教師、26位臺灣大學高年級學生)在中華路鐵道旁新建棚戶區所進行的田野訪問與調查表作業。...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