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商場是怎麼死的? 讀者投書 自立早報 民國81年11月6日_11版

526 views
中華商場是怎麼死的?  讀者投書  自立早報 民國81年11月6日_11版
  • 創作者:

    自立早報

  • 媒體類型:

    圖片

  • 簡介:

    讀者投書

    中華商場是怎麼死的?

    中華商場歷經了三十餘年的掙扎,終於在市政府的「魄力」與議會休會抗議作用下,化成ㄧ堆瓦礫。住戶在抗爭無望後,只能無奈的和自己居住四十餘年的家一起吃頓飯,然後領取微薄的救濟金,在房價昂貴的台北市找尋棲身之所。只是為了我們整座都市的利益、市容、為使臺北更進步,而搬離居住了四十餘年的家。民國49年,在蔣介石的指示下,透過與政府合約,居民集資,將原本的違建棚戶改建為中華商場,當地居民因特殊的歷史境遇,共同生活,發展出一個同甘共苦的社區關係。這種關係超乎他們 所謂安和樂利的民生主義,「家」:這可以解釋為何蔣介石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商場,親自下整頓中華路的違建規劃如所行帳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 ,在中華商場完成即成為政府的宣傳工具,連美、日這些工業大國,也都派人來參觀。這棟獨一無二的建築, 之後確實成為市民重要的社交公共空間。
    隨著台北「東進政策」的執行,一大條條大道身現東區,而一棟棟的大樓則伴隨新起的國際貿易網路,也在東區一棟棟蓋起來,反觀自中華商場興建後,西區便被排除都市計畫之外,因為它不再是國家形象的表演舞台。隨著東區商區的形成,中華商場便逐漸被市民遺忘,因為自我的認同必須透過「消費行為」來建立,在流行、與世界同步的東區完成,因此中華商場逐漸的衰敗,最後被比喻為「臺北的盲腸」。
    在80年代後期,交通成為都市最嚴重的問題,成為社會發展中一個內在的問題,解嚴之後,面臨國家權利重組之際,政府需要透過建設來彰顯權利與能力,來獲取社會的支持,計畫二十餘年的捷運在此時啟動,且是完全不考慮現有的的都市民生空間分布情況下,捷運向蛇一樣穿梭於人口密度高的巷弄間,在當時,捷運是唯一解決都市交通壅塞的唯一途徑,是國家建設的核心。而依據國外專家建議,中華商場為當時台北市最低階的空間,因此成為交通建設設施主要的坐落點,將中華商場拆除改為林蔭大道,並架高馬路,將城市交通立體化,以解決交通壅塞之問題,在這樣的前提下,臺北儼然成為一個不需要歷史特色的城市,只因現代化的流動空間更符合都市發展的需要。中華商場已經消失了,我們需要時間來哀悼,給自己時間尋找意義。

    備註:由於原始報紙圖檔不清楚,內文難以辨認,若有錯誤,請見諒。

  • 關鍵字:

    中華商場 議會休會 拆除

  • 原件著作權註記及使用限制: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 原件權利人:

    自立早報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