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商場 樓起樓塌31年 聯合報 民國81年07月21日_17版

356 views
中華商場  樓起樓塌31年  聯合報 民國81年07月21日_17版
  • 創作者:

    聯合報 記者董智森

  • 媒體類型:

    圖片

  • 簡介:

    記者董智森/台北報導

    臺北市政府將在十月將拆除已興建三十一年的中華商場,對老台北人來說,中華商場的改建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在三十八年時,我們 追隨政府來台,當時心底 打算,也不過是暫時窩一 下,政府說馬上要反攻大 陸,我們也不敢有什麼長遠的打算。」幾個商場的老人提起那個時代不勝唏噓。

    老人說:「當時過得也十分狼狽,大家都隨隨便便用個竹棚搭將起,就在裡面吃喝拉撒,怎麼說,「 總覺得只是過渡時期的非常時期,反攻號角一響, 還不是要打回去」,為了生活所迫,許多人不得不捲起袖子,把家中所看過的一些不純熟手藝拿出來餬口

    老總統關注,鹹魚翻身

    「那時候不少人在家中根本是大少爺,一輩子也沒幹過粗活;也有人則是身穿「二尺五」的丘八, 除了打仗殺人,並沒有其他的本事,而家當只是 一件毛氈,在長長寒夜中, 打哆嗦到天亮,妻兒子女 全家都在風聲裡,九秋衣裳未剪裁。

    這個非常時期,竟然綿延了十年,民國四十九年,老總統(蔣介石)路過中華路,發現此地居然有一堆「老芋仔」?? 過的是這種生活,乃指示必須把中華路的流民好好安頓,並且他責令負責治安的警備總部必須做好整頓的工作。

    「老總統的指示,使各單位不得不全力安置黎民,先是台北市政府委託「警民協會」幫忙做人口的調 查和治安的維持;接著由台灣省主席周至柔、警備令 黄杰及台北市長 黃啟瑞組成一個整頓委員會, 由黃啟瑞擔任主任委員。

    民國四十九年的八月十六日,中華商場終於動工了。依規畫是建成八棟長方形的三樓房,當時全臺三層高的房子不多,中華商場的水泥白壁,羨煞了不少中低收入戶,但所謂的中低收入者,只是大貧和小貧的差別而已。 「在五十年四月十日,中 華商場終於在萬方矚目下完工了,八棟嵩峨的大樓共有一千六百六十四間,並有當時全省少有的公共廁所,據居民表示,工程費中他們出了四千八百卅三萬五千八百四十五元,這也是現在居民和市府為產權鬧得不可開交的主因,而這筆錢,在當時是非常龐大的,民國四十九年,是台灣省全省的總預算的百分之一點三。

    中華商場當時是時尚的代名詞、上流的社交消遣區域

    中華商場的繁榮從此開始了,當時各種新式物品及舶來品,貨品從北門綿延到小南門的門面上。從南部到台北的親戚,也莫不以帶他到中華商場 一遊,來表示不虛此行。 而三兩好友,興致好時,「走!哥們上中華商場喝 兩杯。」唱完後,再去逛逛西門町看還有什麼新鮮事兒,或者再看一場電影消磨消磨,是當時最有面子的邀約,和最神氣的事。

    中華商場的特色很多,連接的八棟以忠、孝、仁、 愛、信、義、和、平命名,一邊靠西門町,一邊則靠國軍文藝中心,連接的橋 是一條多數台北人走過卻叫不出名字的綠色天橋,那是「後備軍人橋」,不久後即將拆除。

  • 關鍵字:

    蔣中正 後備軍人橋 中華商場拆除

  • 原件著作權註記及使用限制: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 原件權利人:

    聯合報_

Submit a Comment